oBike 是新加坡本土共享单车品牌,发展速度快、市场覆盖面大,具有代表性。
近日,总部位于新加坡的科技创业媒体平台Tech in Asia,以oBike为例分析了共享单车市场的市场发展机会,现阶段存在的问问题,以及解决办法。
存在问题
Tech in Asia的撰稿者,对oBike做了测试,发现了如下问题:
1、即使在手机应用的地图上显示了单车位置,但我们还是找不到自行车;
2、自行车坏了,无法解锁;
3、在使用 oBike 单车的时候,出现故障;
4、自行车被人拿走,停在私人房屋内。
实际上,以上oBike存在的问题也是新加坡其他共享单车可能存在的问题,而其中的几个问题,如停在私人房屋内等也存在于中国大陆的众多共享单车品牌。
客户体验
随着 oBike、摩拜单车和 ofo 涌入新加坡,新加坡共享单车市场未来(或许现在已经)将会非常拥挤,到2017年年底,如果你在新加坡街道上看到“成千上万”辆共享单车,最好不要感到意外。
它对消费者来说意味着什么?
在新加坡,有一个市场声音是“oBike 是市场占有量第一个的共享单车公司,为用户提供便利”。因为,他们可以在任何地方停放自行车,而且很容易就能找到。如果用户打开这款应用,在裕廊(东)附近就能找到 100 辆单车。
可能会有哪些用例
根据目前的情况,Tech in Asia整理了一个列表,认为共享单车可以在以下场景使用(仅限于新加坡):
1、和好友沿着东海岸骑行(最多 90 分钟);
2、从组屋骑到超市(最多 20 分钟);
3、在跑步 10 公里之后,骑回组屋(最多 30 分钟)
4、相信共享单车公司还能够开发出更多全新用例。
在新加坡的市场机遇
Tech in Asia在文章中,假设了一组数字来表达了客户细分和假设:
当然,上面这组数据,是这家媒体的假设。而,如果将租金定为每小时 1.42 美元(或 2 美元),那么估算一下,每年新加坡共享单车的市场价值可能会超过 3600 万美元。
解决办法
如果共享单车公司为了争夺市场,在定价和市场营销上会为消费者提供很多优惠政策,所以对消费者来说会是个好消息。当然,骑单车也会更加环保,环保人士也会欢迎这种出行方式。
运营方面,这家媒体在测试了oBike 共享单车之后,做了一次头脑风暴——“假设我们来管理这家 oBike 这家初创公司会是什么样子?在运营端,我们想利用共享经济(比如 Uber 或 Grab)的解决方案来收集破损的单车,然后把他们存放在一个指定地点进行修复。”
商业模式方面,如果 oBike 的用户数量增长,那么他们就必须要解决下面几个问题:
1、如果客户问题越来越多,共享单车公司该如何解决?
2、如果想要留住用户,公司需要使用什么战略?
3、到今年年底之前,共享单车初创公司能够产生可持续的收入?
每小时租车费用不到 2 美元、补贴、以及激烈的竞争(来自公共运输服务、其他单车租赁公司、自行车车主、甚至是汽车),即便是新加坡市场上规模最大的 oBike 公司,能否占到全部交通运输市场份额的 10%?这个问题,还需要寻找答案。
市场发展建议
许多用户会同时在不同地点租用到相同的单车,这其实是共享单车争论的主要问题,从商业角度来看,oBike 和单车租赁店很相似。事实上,只有单车在 C2C 层面上被租用,才能更适合共享经济。就像一家单车租赁商店,oBike 应该有同样的成本结构模式。
共享单车并不具备独有的市场竞争力,它仅仅是依靠拥有更多自行车来占领市场份额,来获得更好的市场投资回报率吗?或许,共享单车可以考虑寻求合作伙伴来获得更多竞争力。
如果共享单车想要占据更多市场份额,那么他们就应该密切关注天气情况,包括空气污染和道路条件。另一方面,共享单车也可以转型成为一个“移动数据收集工具”,说不定能够打开一个全新的市场。
共享单车的想法本身其实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,但现阶段,许多分析人士认为,还没有看到它能够达到、或是保持盈利能力。(Cargo / 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