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代永远在收割你,别妄想收割时代。
来东南亚的第一周,就看到某公众号推送的一篇雄文“去新加坡,收割一个时代”。标题读起来还是很激动人心的,但是摘下玫瑰色镜片,现实远没有这样激昂。
早在移动互联网兴起,我国低价手机大举出海之时,东南亚的移动互联网人口就已经处于爆炸式增长的阶段,从那个时候到现在,十年已经过去了。指望着依靠新用户增长红利挣快钱的日子也早就没了。而现在的东南亚互联网,正处于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阶段。
遥望移动互联网早期,全球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长期保持着低利率,便宜的资本雨露均沾,到处不惜代价地投向能迅速圈住新增移动端用户的公司,例如打车,例如团购,例如外卖。这样的机会井喷期,在东南亚已经随着 Grab 和 GOTO 的接连上市,落下了帷幕。
再看看全球互联网创业标的,硅谷这几年最受吹捧,估值最高的企业,都离不开企业服务的影子。最出名的,莫过于爱尔兰两兄弟辍学创建的 Stripe。在成熟的市场里,组织创新乏力,大公司开始更关注如何提升运营效率。而新创公司,在资本的加持下,愿意用钱买时间,加速发展。整个产业链的共识都是机器比人便宜高效,企业规模不再盲目求大,凡是重复性高的机械劳动,基本都有好几个 SaaS 提供服务给你用机器取代。加上欧美企业用户高尚的付费意识,西方成熟的商业对接体系,SaaS 的机会迎来了一波持续的爆炸。
而东南亚:
消费端的机会持续下沉。过去在印尼创业,做好雅加达就拿到半壁江山。而现在新的咖啡连锁,直接跳过印尼三个最大的城市,走起农村包围城市的低价运营路线。而东南亚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增长缓慢,随着资本支撑的补贴红利褪去,所有之前靠着烧钞票留用户的企业都面临严峻的再次竞争考验。目前疫情在东南亚已经基本结束,企业再无经济停转的借口,关注几个上市消费公司的财报,投资者基本心脏都能看得骤停。
企业端的付费习惯完全没有养成。跟美国 SaaS 明码标价,即取即用的风格不同,一个月假如能便宜十美金,东南亚甲方在山重水复的谈判以后还是不会签字,坚信柳暗花明还有更多打折机会。没办法,人家人力成本摆在这儿,除了新加坡的程序员薪资正在迅速追赶中美市场之外,印尼和越南的大量程序员依旧处于2005年之前中国市场的薪资水平。所以在东南亚做 ToB,其实是在做 ToU(nicorn)。东南亚独角兽目前的数量寥寥无几,这看似蓝海的东南亚企业服务,早就杀成了一片血海。
那么东南亚的机会在哪儿呢?其实仔细算算,还是有不少。